猪价低迷,一方面是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消费不足。
那能不能开下脑洞,提高猪肉的消费场景,不仅是用于人的消费,还用于宠物消费?
还真有企业这么做了,近期,生猪屠宰巨头万洲国际(双汇母公司)收购了波兰子公司收购宠物食品企业Pupil Foods时,资本市场看到的或许是1.3%的股价涨幅,但养殖从业者更关心的是:猪肉巨头跨界宠物食品,能否为持续低迷的猪价打开新出路?
按Pupil Foods现有产能,其仅能年消耗2.1万吨猪肉副产品,仅占万洲欧洲屠宰量0.8%,但对利润结构的改善可达毛利率提升15-20%。对比中国生猪年出栏量,恐怕短期内难改供需但长期优化产业价值分布。
从周期波动到价值平滑,万洲国际更多的是通过"肉类+宠物"双轮驱动战略,用日益增长的宠物食品业务稳定现金流来对冲猪周期的对公司猪业的影响。特别指出其欧洲分销网络复用带来的渠道协同效应,以及技术反哺养殖端的可能性(如功能性猪肉研发)。
若双汇在国内复制该模式,利用现有2000+冷链网点布局宠物食品,可能创造的副产品消化空间。但需要同时需要警示政策差异(国内宠物食品原料标准更严格)带来的挑战。
据了解,中外宠物食品产业存在一些基础差异:欧洲宠物食品允许使用更多屠宰副产品(如肺叶、气管),而中国现行标准仅开放6种动物内脏原料。测算若按国内标准复制该模式,实际可消化的过剩产能不足总量的3%。
未来,国内宠物市场的原料要求有没有可能与国际市场接轨呢?而日渐增长的宠物食品市场,是否能为猪肉消费创立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