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生猪产业不仅在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关系着数千万从业人员的生计。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生猪出栏52 030万头,猪肉产量4 240万t,占猪牛羊禽肉产量的60.19%。在生猪产业链中,包含饲料、育种、养殖、屠宰、加工等多个领域,据天眼查显示,仅与养殖领域有关的公司约有30万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大型畜禽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开展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在生猪产业链中,各环节紧密相连,纵向关联一体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对于提升生猪产业的整体效益,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猪产业纵向关联现状分析
1.1 生猪养殖环节
我国生猪养殖户根据规模不同,分为散户、中小规模养殖场与大型生猪养殖场。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3年底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左右,散户养殖仍占较大比例。散户的养殖技术相对简单、传统,猪舍设施简陋,饲料选择较为随意,固定资产投入低,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以神农集团、禾丰股份为代表的中小型养殖企业,其规模虽不如大型企业,但与散户相比拥有相对合理的猪舍结构,注重饲料的营养搭配,固定成本较高,开始注重环保问题,有简单的粪便与废污处理设施。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以牧原股份、温氏集团等为代表,具有先进的养殖技术,猪舍按照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准建设,有专业的营养师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配制饲料,固定资产投入成本巨大,环保措施严格完善。
1.2 屠宰加工环节
屠宰加工企业的分布主要受生猪养殖企业分布与主要消费市场的双重影响,在生猪主产区四川、湖南与华北地区和主要消费区华东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不同屠宰企业生产效率也有较大差异,双汇集团、牧原股份等大型企业每年的屠宰量可达上千万头生猪,而一些小型屠宰企业每年的屠宰量通常在5万头以下。随着大型企业购进更多的先进设备与越来越规范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行业集中度将会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屠宰加工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2024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2024年畜禽屠宰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文件中提出部级与省级要分别对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病原微生物、违法添加物和药物残留、水分进行监测。这一政策的出台将更加有利于生猪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3 销售流通环节
生猪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包括商超、农贸市场与电商。商超相对来说产品质量有更高的保证性,价格稳定,主要面向城市中注重消费环境与产品质量的消费者。在农贸市场中,摊主会根据肉的新鲜程度灵活地调整价格,消费者也可直接与摊主讨价还价,但是与商超相比,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不少消费者也会选择通过电商平台选购生猪产品,这一渠道更加考验物流配送质量。无论是配送到商家还是消费者手中,对于生鲜类的生猪产品,冷链物流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以冷藏车运输为例,需要车内温度保持在0~4℃,以减少滋生细菌和变质的风险。而对于已经加工过的产品,如香肠等保质期较长,对温度也没有特殊要求,厂家通常以常温物流进行配送,以节省成本。
2 纵向关联视角下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畅
在2021年3月,临沂市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生猪育种调查中提到“育种很多是盲目的,没有上下游的链接和数据反馈,育种准确性差、效率不高”。信息闭塞导致育种企业了解不到生猪的饲养效果与猪肉质量,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育种方案。在养殖与屠宰环节之间也存在衔接不畅问题。以天邦食品为例,2023年天邦食品的屠宰产能设计为500万头,但实际生猪屠宰量为156.37万头,导致产能过剩。在运输环节,当生猪养殖场与屠宰场之间距离过远需长途运输时,生猪在运输途中可能会出现5%~10%的死伤率,这对养殖企业来说无疑是较大的经济损失。
2.2 技术创新与应用不足
在收购与运输环节中,收购商与养殖场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收购商与养殖场之间不能共享每头生猪的生长信息、出栏时间等关键数据。在运输过程中,运输人员不能实时监测生猪的健康状况,对生猪的应激反应监控技术不足。在屠宰环节中,屠宰场对于猪肉中的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检测不够精准,有些小型屠宰场只能进行简单的外观和基本的微生物检测。在加工环节中,加工企业对于加工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生猪加工产品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香肠、腊肉等传统产品上,对于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与应用较为落后。
2.3 质量控制与追溯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生猪产业链中,许多生猪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贮存分销企业目前还属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从养殖环节来看,许多小养殖户记录不规范或根本没有记录。在喂养饲料时,没有记录饲料的品牌、成分、生产批次等信息。在兽药使用时,没有记录用药时间、剂量等。在屠宰加工环节,屠宰场为了生产效率,简化检疫步骤,没有对每头猪进行详细检疫。在加工的分装环节中,不同质量批次的猪可能同时加工,并且在分装时标签信息简单,没有足够的溯源码等信息。这就导致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根本无法追溯到是哪一环节或哪一批次的生猪出现了问题。
2.4 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整个生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在养殖环节中,不同养殖场在生猪体重、肉质、药物残留等标准上差异较大。在屠宰环节,对于猪肉分割的标准、品质等级划分也不统一。这些不同的标准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质量高低。另外,我国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户还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方式,存在规模而不经济现象。
3 生猪产业纵向关联视角下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同衔接
第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整合育种企业、养殖企业、屠宰加工厂、销售企业的实时数据。育种企业根据平台数据精准调整育种方案,屠宰加工厂根据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量优化产能布局规划。第二,加强合同农业的合作机制。鼓励养殖户与饲料供应商、育种企业、屠宰加工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加强各环节之间沟通协调,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性。
3.2 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
第一,运用物联网技术。在运输生猪的车辆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生猪的体温、心率等状态。数据通过无线网传输到监控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及时通知运输人员采取相应措施。第二,升级检测技术设备。屠宰场加大对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购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实现对猪肉质量的高精度检测。第三,加强对加工产品的技术创新。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生猪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进行研究,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3 完善质量控制与追溯体系
第一,引入信息化追溯系统。国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并为每头生猪分配唯一的溯源码。从生猪进入屠宰加工场时,企业应将生猪的检疫时间和记录、屠宰时间、加工批次、质量检测等数据实时同步至信息共享平台。在分装环节,确保标签信息完整,且标签信息中应包括批次号与溯源码等信息,方便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从平台查看。第二,加强合同约束。鼓励各环节之间签订详细合同,明确各方在质量控制、信息共享、产品追溯方面的义务。
3.4 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一,选育优质种猪。种猪企业根据市场反馈,并利用先进生物技术改良品种,提高生猪肉质与生长性能。第二,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养殖规模不但可以降低单位养殖成本,而且大型养殖企业在采购饲料、销售生猪环节更具有议价能力。第三,品牌建设。塑造消费者信赖的猪肉品牌,可对绿色养殖、安全可追溯等特点进行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