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发布,引领膳食结构重大变革
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正式公布。此纲要并非普通文件,其精准切中当前国民饮食存在的关键问题,旨在推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膳食结构变革,引领我国居民迈向营养健康型饮食的全新发展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部分地区居民油脂及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过高,致使肥胖、“三高”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在大城市,快节奏生活使得外卖成为众多居民的饮食选择,而外卖食品普遍存在高油高盐问题,长期食用对健康极为不利。与此同时,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则面临营养摄入不足的困境,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难以满足健康需求,营养不良现象较为普遍。《纲要》的发布,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与方向。
新指标,构建营养发展蓝图
《纲要》如同科学严谨的健康规划文件,为我国居民饮食设定了详细且精准的指标体系,涵盖食物消费与营养素摄入等关键领域,每一项指标均紧密围绕营养均衡目标制定。
在食物消费方面,《纲要》对各类食物人均年消费量设定了明确目标:豆类、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分别需达到14公斤、69公斤、23公斤、47公斤、29公斤、270公斤、130公斤以上。这些目标数值的设定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与健康考量。以奶类为例,设定47公斤的年消费量目标,旨在促使更多居民通过牛奶、酸奶等乳制品获取丰富的钙及优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进而提升骨骼强度、增强身体素质。
在营养素摄入方面,《纲要》亦给出明确指导建议。倡导男性人均每日能量摄入量保持在2150千卡左右,女性为1700千卡左右,此数值系综合人体日常活动、基础代谢等能量消耗情况精确计算得出,以确保居民具备充足能量维持正常生活。要求人均每日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占比达50%以上,这意味着居民在日常饮食中需更加注重瘦肉、鱼虾、豆类等优质蛋白的摄入,为身体修复与生长提供关键物质基础。将人均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提升至25-30克,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有效预防便秘等肠道问题。同时,将食用油摄入量降低至25-30克,食盐和添加糖摄入量分别控制在不超过5克和25克,这些举措旨在降低“三高”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保障居民饮食健康与安全。
禽肉地位显著提升,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在《纲要》对优质动物蛋白质供给的规划中,禽肉占据重要地位。增加优质动物蛋白质供给总量,禽肉是关键组成部分。鸡肉、鸭肉等禽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一高三低”特性,深受追求健康饮食人群的青睐。例如,健身人士常将鸡胸肉作为补充蛋白质的首选食材,既能满足增肌需求,又可避免过多脂肪摄入。
优化畜禽肉类产销结构、扩大禽肉消费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从健康角度而言,有助于提升国民蛋白质摄入质量,改善整体营养状况,降低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引发的慢性疾病风险。从产业角度来看,能够带动禽肉产业链全面发展,包括养殖环节的规模化、科学化,屠宰加工环节的标准化、精细化,以及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等流通环节的升级。以冷链配送为例,其可最大程度保持禽肉的新鲜度与品质,确保消费者随时能够购买到优质禽肉产品。
当前,我国鸡肉消费呈现一定特点。在肉类消费结构中,鸡肉消费占比约20%,是第二大肉类消费品。消费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鸡肉人均消费量持续增长,2000年为7.5千克,2024年已增至10.52千克,年度复合增长率达1.42%,这主要得益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优化以及鸡肉健康属性的吸引力。然而,与全球部分主要鸡肉消费地区和国家相比,我国鸡肉人均消费量仍存在较大差距。美国鸡肉人均年消费量高达55千克/人,日本为23.5千克/人,巴西为46.3千克/人,中国香港地区达到34千克/人,全球人均鸡肉年均消费量为12.73千克/人。这表明我国鸡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
政策驱动,推动产业升级进程
《纲要》的实施为肉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产业朝着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产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从消费需求升级角度看,随着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肉禽产品的品质、安全和营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消费者愈发倾向于选择绿色、有机、无抗生素残留的肉禽产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部分大型肉禽养殖企业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种禽选育、饲料采购,到养殖环境控制、疫病防治,再到屠宰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操作,全方位确保肉禽产品符合高品质标准,赢得了消费者信任。
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智能化、自动化养殖技术成为肉禽产业发展的新动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养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在养殖场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禽舍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调控养殖环境,为肉禽生长创造最佳条件。智能养殖设备还可实现自动喂料、饮水、清粪等操作,大幅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例如,某大型肉禽养殖企业引入智能化养殖系统后,养殖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降低20%。同时,新型饲料和兽药的研发不断推进,有助于提高肉禽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研发人员通过深入研究肉禽营养需求,开发出更科学、高效的饲料配方,提升肉禽生长速度和免疫力。
风险管理强化是肉禽产业发展必须重视的环节。肉禽养殖面临多种风险,其中疫病风险尤为突出。一旦发生大规模疫病,不仅会导致肉禽大量死亡,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消费者信心。因此,企业需加强疫病防控措施,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对禽群进行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和疫苗研发。价格风险也是肉禽产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肉禽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季节因素、饲料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企业需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并通过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品牌建设提升同样至关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品牌不仅代表产品质量和信誉,还能为企业带来更高附加值。肉禽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包装、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等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部分企业通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推广活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等方式,使更多消费者了解和认可其品牌。同时,企业还应注重品牌文化塑造,赋予品牌独特价值内涵,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展望未来,塑造餐桌新选择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的实施,为我国未来饮食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禽肉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既是肉禽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居民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选择。
未来,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完善,居民餐桌上将出现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禽肉产品。从鲜嫩多汁的冰鲜鸡肉,到营养丰富的特色禽肉加工制品,禽肉将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满足居民对美食和健康的双重需求。
在营养健康膳食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建议居民积极响应《纲要》倡导的饮食理念。尝试更多禽肉美食,无论是香煎鸡胸肉的低脂健康,还是红烧鸡腿的浓郁醇厚,亦或是柠檬香草烤鸡腿的清新独特,均可为餐桌增添丰富风味。从当下开始,调整饮食结构,将禽肉纳入日常饮食,开启营养健康的美好生活新征程。
|